会议指出,要深化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在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上下功夫,努力为全社会提供高品质建筑产品,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
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稳步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抓好智能建造城市试点,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
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强化市场监管,高质量开展清欠行业企业账款工作。
强化工程质量和既有房屋安全监管,启动住宅质量多发问题整治行动,抓好房屋体检、养老金、保险制度试点,开展房屋市政工程等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近日中国建设报刊发了评论员文章,对会议精神进行了进一步宣贯。
中国建设报:夯基 应变 启航
刚刚闭幕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是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准确分析形势与任务,系统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对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扎实推动新阶段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年来,在部党组的带领下,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城乡建设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在稳中起好步、在进上下功夫,全力推动年初确定的12方面、46项重点任务,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推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着力稳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两根支柱”,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坚决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房屋市政工程安全风险;一大批发展工程、民生工程、安全工程落地见效,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夯基、应变、启航,无疑是当前住建系统夯实基础、深化改革、再上台阶的三个关键词。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保持十分清醒,对照高质量发展目标,充分认识到在夯实基础方面,还有很多民生短板要补;在深化改革方面,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在工作落实方面,还有很多“硬仗”要打。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适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展现新担当,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辨方位而正则”。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做好今后一个时期乃至更长远的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必须科学判断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有利条件、支撑因素和风险挑战,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看待机遇和挑战,增强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在应对各种复杂局面中创造机遇,牢牢把握事业发展主动权。
“明方向而致远”。方向决定前途命运。让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找到正确方向,准确把握中央的要求、人民的需求、行业的追求。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为行动指南,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铁军为不懈追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集中力量解决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优良传统,努力在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中再立新功。
“优方法而步稳”。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办好民生实事、提高发展质效,必须准确把握推进事业发展的科学方法,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运用到住房城乡建设实践中。同时,坚持想明白、干实在,谋定而后动、谋定而快动,更加注重统筹推进、依法行政、实事求是、有效落实,让发展成效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锚定新阶段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扎实推进4大板块18个方面工作任务,辨方位、明方向、优方法、鼓干劲,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中国建设报:好房子 新赛道
刚刚闭幕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下力气建设好房子,在住房领域创造一个新赛道。
房子是什么?房子就是家,是人生的驿站、心灵的港湾。
——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地。老子在《道德经》中描绘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理想,把衣食住行看作老百姓念兹在兹的心头大事。
——住有所居,心有所安。范晔在《后汉书》里写到“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实际上,安居才能乐业,才能安心、才有恒心,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是陶渊明对悠然田居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老子今朝喜有余,房栊新毕得安居”,这是陆游在新屋落成后的无尽喜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忧思的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认为,住房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之一。马克思说,人只有靠“以住房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自然产品,才能生活。恩格斯讲:“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的需要。”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也强调:“可以多盖房,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住房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住房供应规模持续增加,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根据“七普”数据,我国城市、镇、乡村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6.52平方米、42.29平方米、46.80平方米,比“六普”时分别增加7.4平方米、10.3平方米、15.1平方米。当前,我国住房发展已经从总量短缺转为结构性供给不足,进入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的发展时期,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逐步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安家到安心,从安居到宜居,住上好房子日益成为老百姓的热切期盼和时代呼唤。更应看到,像汽车行业打造电动汽车一样,打造好房子必将对稳增长、促投资、惠民生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开辟全新赛道。
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对此作出部署,强调要以绿色、低碳、智能、安全为核心指标,制定好房子标准;突破推广一批建设好房子的关键技术;推动形成好房子建设的政策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何谓好房子?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在不同人的眼中,答案可能不尽相同。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知道”,那“老百姓心目中的好房子”是什么样的呢?尽管需求多元、见仁见智,但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是“好住”。“房子不必大,好住才是家”。房子的基本功能是居住,住宅设计要紧紧围绕“住”这个根本点,在优化结构、完善配套、拓展功能上下足功夫,如房子的层高要随着人体平均身高增长而相应提升;屋内外的装修设计要兼顾适老化和儿童友好等不同居住需求等,在房子适用性上绵绵用力,让老百姓住得“贴心”。
二是“好料”。“立屋要有好梁柱”。房子的质量和安全大于天,房屋建筑施工必须要真材实料,真功实做,一砖一瓦、一桩一柱,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要严丝合缝、一丝不苟。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责任意识,传承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力求“每一平方米”都精雕细琢、精工细造,努力打造百年住宅,让老百姓住得“放心”。
三是“好省”。居家过日子,能省则省。住宅设计应融入绿色消费、健康生活理念,通过科技赋能,采用低碳节能材料和技术,减少房屋日常使用对资源能源的消耗浪费,使家庭在用水、用电、用热、用气等方面节省开支,让老百姓住得“合心”。
四是“好看”。在内心深处,家往往是最美的地方。房子的模样不只是面子,更是里子,能够寄托人们的情感,承载温馨的记忆。遵循建筑内在规律,彰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把美的基因植入住宅设计建造的全过程,使出家门、进家门都有好心情,让老百姓住得“舒心”。
五是“好值”。买房是大额消费,是生活中的大事。对于老百姓而言,住宅品质提升了,价格也要相对经济。通过发展智能化、装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实现规模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房屋性价比,使“屋”超所值、诚不欺人,让老百姓住得“开心”。
让“五好”标准落地,在建房阶段,就需要树立“链式思维”。建房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设计、选料、施工到验收等每个环节均环环相扣、衔接有序,必须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和“好住、好料、好省、好看、好值”的好房子标准,全链条全过程拧紧“螺丝”、压实责任。在用房阶段,则要秉持“全生命周期理念”。房子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也有“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等不同阶段,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养老、保险三项制度,及时查找和发现问题,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让房子“老有所依”“病有所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房梦”。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要牢牢抓住安居这个基点,以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多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房子”,帮助大家去圆梦。再从好房子到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居住环境的需要。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平台对文章进行删除。
免责声明:来源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存在版权争议,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协商处理。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